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营口市城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21:27:16  浏览:889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营口市城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政府


营口市城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1996年9月11日市人民政府发布营政发[1996]35号)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规定》(以下简称《工伤保险规定》),保障职工因工伤残后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符合《工伤保险规定》第二条规定范围的,必须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市、市(县)、区劳动行政部门是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工伤社会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工伤保险规定》和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各级社会(劳动)保险机构具体经办工伤保险业务。

第四条 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委员会,对工伤保险基金的使用、调剂、管理,实行监督、指导和宏观调控。

第五条 工伤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分级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侵占。所缴基金存入营口市社会保险机构在各市(县)、区银行开设的工伤社会保险基金专户。

第六条 工伤社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专项开支:

(一)伤残补助金、一次性抚恤金、定期抚恤金;

(二)护理费;

(三)安装和维修辅助器具等费用;

(四)工亡职工丧葬费、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抚恤金、一次性抚恤金;

(五)1-4级工残职工各种生活补贴,需易地安家的补助费以及搬家途中的车船费、宿费、行李托运费和伙食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生活困难补助费;

(六)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按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3%提取管理服务费;

(七)按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10%提取储备金,其中5%作为发展劳动工伤康复事业经费;

(八)按工伤保险基金总额1.5%提取奖励经费,其中1%用于奖励对安全生产有特殊贡献企业的领导及工作成绩显著者,0.5%用于奖励对工伤保险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条 工伤社会保险基金由企业开户银行代扣代缴,按企业工资总额(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统计口径)计提。基金需调整时,由市社会保险基金委员会提出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 工伤社会保险费率根据各行业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费率,其标准是:

(一)矿山1.7%;

(二)建筑、冶金1.5%;

(三)港务、交通、水产、机械、轻工、石化、建材、电业、城建1.3%;

(四)医药、电子、粮食、纺织、邮电、物资1.1%;

(五)商业、供销、外贸(其他)0.9%。

第九条 对企业因当年伤亡事故上升使领取的工伤保险待遇超过本企业应缴费总额150%以上的,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实行浮动缴费率。具体标准是:

(一)超过本企业上年应缴费总额150%-200%的,缴费率上浮0.3%;

(二)超过本企业上年应缴费总额210%-250%的,缴费率上浮0.5%;

(三)超过本企业上年应缴费总额251%以上的,缴费率上浮1%。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须接受财政、审计、工会等部门的监督。

第十一条 职工因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伤残或死亡的,可认定为工伤:

(一)在本单位生产、工作区域内,从事与生产、工作有直接关系的任务时,发生的伤、亡;

(二)受领导(含班、组长)指派,从事本企业生产、工作任务时,发生的伤、亡,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企业管理人员指派而从事对企业有益的工作时,发生的伤、亡;

(三)从事与本企业生产、工作有关的科研、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中发生的伤、亡;

(四)为维护社会和人民利益从事抢险救灾造成的伤、亡;

(五)在生产、工作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的伤、亡;

(六)职工上、下班时间按正常路线行进中,遭受非本人责任的交通事故或期它意外事故造成的伤、亡,或乘本企业通勤车造成的伤、亡;

(七)因公外出期间和工作调动报到途中遭受非本人责任事故造成的伤、亡或患病未能及时救治造成的伤、亡;

(八)市劳动行政部门确认的其他因工伤、亡。

第十二条 职工因工伤残被评定为1-4级的,应退出生产、工作岗位,按下列规定逆境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按月发给定期伤残抚恤金(即基本养老金和补贴),分别为上一年度省社会月平均工资的90%、85%、80%、75%,每年7月1日随社会月平均工资的增和调整一次;

(二)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按省社会月平均工资计算,分别为1级24个月,2级22个月,3级20个月,4级18个月;

(三)按月发给护理费,标准按省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分别为:完全护理依赖的发50%,大部分护理依赖的发40%,部分护理依赖的30%,完全护理依赖中特别严重的可按70%发给;

第十五条 被评定为1-4级的工残职工退出生产、工作岗位后,不再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改发定期抚恤金(含已办理退出生产网位手续的),在首次计算的定期抚恤金低于省政府规定的基本养老金标准时,按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补齐,并随每年7月1日基本养老金的调整而调整。

第十六条 被评定为1-4级的工残职工,因病或非因工事故死亡时,按工亡处理。其一次性抚恤金的给付按死亡上一年度省社会月平均工资计发,标准为:1级24个月,2级22个月,3级20个月,4级18个月。

第十七条 工亡和领取定期抚恤金的1-4级工残职工,其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属个人缴纳部分的本金和利息,要一次性支付给指定的受益人、法定继承人或本人。有供养直系亲属的,待供养的直系亲属失去供养条件时,再按规定处理个人帐户储存余额。

第十八条 1-4级工残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医疗补助费,凭供养直系亲属待遇证,按省一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3%发给。

第十九条 1-10级工残职工每两年要复查一次。经复查鉴定伤情转化的,每上升一个等级,从确定等级之日起增长率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2个月的省上一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评定等级降低的,其差额不再扣回。

重新复查评定为1-4级的,应办理退出生产、工作岗位手续,同时享受定期抚恤金待遇。

第二十条 被评定为5-6级的工残职工,本人自愿离岗休养的,可按企业平均工资的70%发给伤残抚恤金,其数额不得低于市上一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的60%。

第二十一条 被评定为7-10级的工残职工,本人自愿另谋职业的,发给一次性离职补助费。标准按企业的月平均工资计发,7级发给20个月,8级发给16个月,9级发给12个月,10级发给8个月。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间被评定为1-10级的工残职工,其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由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分期分批予以补发。

第二十三条 因公因战致残康复后旧伤复发的,其工伤保险待遇没有纳入人民政部门管理的,须经市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后,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符合安装假肢、配置代步等辅助器具条件的,由企业提出申请,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同意,经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购置。企业或工残职工凭劳动行政部门的批件及购置的报销凭证,到当地工伤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报销。

第二十五条 企业职工因工伤、亡(含比照工伤、亡),除按《辽宁省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时限上报,需凭市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有关手续作为办理伤残评定、待遇给付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各级工伤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由市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业务要求和有关规定另行制定,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工伤社会(劳动)保险工作人员要秉公办事,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及截留、平调、挪用工伤社会保险基金的,按《工伤保险规定》第44、45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企业必须在本办法下发实施2个月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手续,并申报本企业的工资总额、人数;新建企业须在领取营业执照2个月内,办理工伤保险登记手续。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限期内拒不改正的,视其情节轻重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逾期不办理工伤保险登记手续的;

(二)在劳动合同中不规定及非法免除工伤保险责任或者在职工工伤、职业病医疗期间,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瞒报、少报或逾期不报工伤与职业病情况以及少报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

第三十条 罚款一律上缴国库,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统一收据。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一无是处上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录用的农发合同制工人的工伤保险按本办法办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未能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处发布之日起施行。《营口市企业职工工伤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营政发[1992]44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暂行)》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暂行)》的通知

贵政办〔2012〕9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届)会议通过了《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暂行)》,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的选聘、运行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贵港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专家咨询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贵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规则》,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专家委员会的成员资格认定、选聘和专家委员会运作、管理活动。



第二章 组织管理和遴选程序



第三条 专家委员会由贵港市应急办负责遴选和管理,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及应对处置需要划分为若干专业领域组;主任、副主任由贵港市应急办负责人担任,秘书处设在贵港市应急办。

第四条 专家委员会实行定期聘任制,成员由应急管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以市内专家为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受聘于相关部门和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急管理专家组的市内专家优先,原则上不考虑政府及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

第五条 专家委员会的入选资格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二)为贵港市的企业、医院、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防控机构和市直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的技术专家,以及管理部门长期从事应急管理实践与研究的业务人员。

(三)一般应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在本专业领域具备市内外领先的科研和技术水平;或者长期从事相关领域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理论造诣,以及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

(四)热爱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心强;善于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经验教训;积极谏言献策,勇于坚持真理。

(五)学术道德良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办事公道。

(六)身体健康,年龄适宜,在精力和时间上能够保证参加应急管理决策咨询活动和专家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专家委员会的遴选、聘任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每届专家委员会任期届满前,贵港市应急办提出新一届专家委员会专业构成和人数要求的组建方案,报请贵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后通知市直、中区直相关部门。

(二)市直、区直、中直各有关部门根据专业要求和遴选条件,筛选推荐本系统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

(三)各部门征得拟推荐专家学者同意后,填写《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推荐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签署推荐意见后函送贵港市应急办。

(四)贵港市应急办进行资格审查和专业评价,优选出符合条件的专家名单,并作分组安排,报贵港市人民政府审定。

(五)贵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后,通知入选专家填写《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登记表》,颁发《聘书》和《专家证》,以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通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第七条 专家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期满后,由贵港市应急办按程序重新遴选组建,符合条件、胜任工作的可以续聘,届期不限。期满后,在换届工作未完成前,专家委员会继续履行职责。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专家权责



第八条 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一)密切关注全市公共安全形势,为贵港市人民政府提供全市公共安全形势和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分析;主动跟踪市内外应急管理工作动态,了解、研究应急管理各领域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

(二)按照贵港市人民政府要求,参与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对事件进行分析、研判、预警、调查、评估,提出决策意见,必要时参加信息发布。

(三)根据贵港市应急办的组织,开展或参与应急管理课题研究。

(四)根据贵港市应急办的组织,参与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重大规划、项目、方案的编写、论证、评审工作,为重大规划、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五)参加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业务培训工作,编写业务培训教材,参加业务培训授课,参与科普宣教活动。

(六)参与应急管理对外交流活动。

(七)承担贵港市人民政府及贵港市应急办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应切实承担应尽的责任

(一)密切关注公共安全形势。保持高度的公共安全敏感性,发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和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普遍性、频发性问题应及时形成书面报告。

(二)认真主动工作。对贵港市人民政府、贵港市应急办、专家委员会交办、指派或有关方面委托的任务,应当本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完成。坚持真理,秉言直谏,勇于指出和纠正应急管理和应对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错误。

(三)积极学习业务理论。主动学习、全面领会应急管理理论和国家、自治区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和决策,并坚决执行和贯彻落实。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不断提高本领域、本专业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技术水平。

(五)遵纪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保密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保密规定,坚持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秘密。

(六)服从组织安排。自觉接受、服从贵港市人民政府和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切实维护团结,意见分歧通过正常渠道和方式表达。

第十条 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涉及本领域、本专业的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和活动;

(二)阅读涉及本领域、本专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文件;

(三)开展本领域、本专业范围内的调研活动,收集涉及本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案例;

(四)以正常的方式和合适的渠道表达工作意见和建议。

以上(一)、(二)、(三)项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办理。



第四章 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 内部活动制度。秘书处每年安排1-2次专家委员会全体成员活动,学习政策法规、分析安全形势、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工作计划;各专业领域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以学习交流、专题研究、问题分析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加强业务沟通和工作协调。

第十二条 信息通报制度。秘书处及时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动态通报各专业领域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视情况及时转告相关专业领域组及其相关专家。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了解、发现公共安全异常情况和经济社会生活中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和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时,要及时以文字形式送贵港市应急办;贵港市应急办核准、研判后,属一般性问题的转有关部门关注、处理,属普遍性、敏感性问题的呈报贵港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同志,按领导同志批示办理。

第十三条 课题研究制度。专家委员会及其专业领域组应贵港市人民政府或贵港市应急办委托开展应急管理课题研究,要按照课题研究规范,编制课题研究方案报批,研究成果以课题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由贵港市应急办上报贵港市人民政府,视情况呈报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并呈送有关部门,选择在贵港市应急办编发的《应急管理工作动态》上刊载,或推荐给市委主办的《贵港工作》、自治区应急办主办的《广西应急管理》、国务院应急办主办的《中国应急管理》等有关刊物。鼓励专家委员会及其专业领域组争取其他有关方面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研究课题。

第十四条 决策服务制度。专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以书面形式提出预测研判、应对策略、处置措施、救援技术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直接提交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或贵港市人民政府应急委,供决策参考,并交贵港市应急办备案。

第十五条 监督自律制度。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执行贵港市人民政府、贵港市应急办指派的工作任务,由贵港市应急办出具指派函,专家凭指派函和《专家证》与有关方面联系,自觉接受有关地区和部门的监督。除必要工作、生活条件外,不得向接待单位提出不合理要求。未经贵港市人民政府、贵港市应急办指派、委托,专家不得擅自发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透露应对处置情况或以专家委员会名义开展任何形式的活动。

第十六条 专家退出制度。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因身体状况、工作变动等自身原因,不能正常履行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工作的,由贵港市应急办与其本人商妥请辞事宜后,报贵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或因从事不正当活动的,由贵港市应急办报请贵港市人民政府批准予以解聘。中途被解聘的,要于被解聘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交回《聘书》和《专家证》,并由贵港市应急办通报各有关方面。



第五章 工作保障和奖惩管理



第十七条 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主要由专项课题研究经费、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工作补助、参加专项活动的出差补贴等项组成,由贵港市应急办根据年度工作计划进行测算,纳入贵港市应急办年度工作经费预算,由市财政局安排,专款专用。

第十八条 受委托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由承办的专业领域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课题经费,经贵港市应急办会同有关方面审核后报批,在额度内使用。课题研究经费包括资料购买支出、交通经费、出差补贴、会务费、评审费等。

第十九条 受贵港市人民政府指派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由贵港市应急办通知有关方面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期间发生的差旅费用,按财务规定在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中报销,并根据参与时间的长短,酌情给予工作补助。

第二十条 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受其他方面邀请或委托,参加课题研究、提供咨询服务的,由邀请或委托方负责相应经费。

第二十一条 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受贵港市人民政府和贵港市应急办指派或委托,开展课题研究、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参加科普宣教和业务培训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的,相关地区和部门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支持其开展工作。

第二十二条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由贵港市应急办在年度总结、届满总结时,报请贵港市人民政府批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纪律的,由贵港市应急办报贵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建议选派单位给予相应处分,并取消专家资格。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则从发布之日起施行,由贵港市应急办负责解释。





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药品专项整治督查工作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药品专项整治督查工作的通知(急件)

国食药监市[2003]2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国办发〔2003〕65号)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8部(局)《关于印发〈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3〕174号)精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从11月上旬开始,组织对各省(区、市)贯彻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查时间
  2003年11月上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

  二、督查内容
  (一)药品放心工程工作部署、实施情况。
  1.组织机构及具体行动方案制定、落实情况;
  2..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及市场排查摸底情况;
  3.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二)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活动开展情况。
  1.与公安部门开展联合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专项行动确定的重点督办案件查处落实情况;
  2.查处生产、经营、使用无证医疗器械工作情况。凡是列入《国家重点监督医疗器械目录》的产品均为检查重点。

  (三)中药材专业市场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1.对中药材专业市场销售各种中药饮片、毒性中药材、濒危动植物中药材、假劣中药材及其他药品的查处工作开展情况;
  2.中药材专业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情况;
  3.落实4部(局、办)《关于开展中药材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国食药监市〔2003〕155号)及其它情况。

  (四)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推进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情况。
  1.对药品批发企业买卖、出租、出借或变相买卖、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吸纳他人挂靠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对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落实情况;
  2.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情况;
  3.GMP、GSP认证工作开展情况。对已经完成GMP、GSP认证企业开展跟踪检查工作情况,以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和群众举报的违规企业查处情况;
  4.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工作情况;
  5.新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审批情况,以及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情况。

  (五)加强药品审批管理工作情况。
  1.对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执行程序和办理时限情况;
  2.对国家药品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取消地方药品标准的落实情况。

  (六)特殊药品监管工作情况。
  1.是否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全国特殊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的部署,真正落实监管责任制,强化特殊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
  2.对经营和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否依法处罚到位;
  3.是否完成本地区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资格认定工作,并向社会公告;是否存在擅自经营以及不凭处方或超剂量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情况。

  (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情况。
  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中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要求方面的举措;
  2.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率和报告质量的措施;
  3.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品种,开展跟踪监测和调查的情况。

  (八)药品广告审查工作及虚假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查处情况。
  1.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审批质量;
  2.监督检查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发布的工作情况。

  (九)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宣传工作开展情况。

  (十)医疗器械专项治理的督查工作,请按4部(局、办)《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3〕233号)要求进行。

  三、督查方式
  药品专项整治督查工作采用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监管局)自查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查阶段。11月底前,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监管局)结合本地区实施药品放心工程重点内容组织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我局。

  第二阶段:抽查阶段。十二月上旬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根据各地自查情况及实施药品放心工程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抽查,同时根据面上的情况或重大突出问题进一步督查督办。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十二月下旬,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监管局)对本地区实施药品放心工程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

  国家有关部门对中药材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联合检查,按4部(局、办)《关于开展中药材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国食药监市〔2003〕155号)安排进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三年十月三十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