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6:12:40  浏览:936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
1998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法释〔1998〕11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已于1998年1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5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5月26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保障我国台湾地区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诉讼当事人的民事权益与诉讼权利,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民事判决,当事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当事人可以根据本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可。
第三条 申请由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第四条 申请人应提交申请书,并须附有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正本或经证明无误的副本、证明文件。
第五条 申请书应记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件号码、申请时间和住址(申请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记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二)当事人受传唤和应诉情况及证明文件;
(三)请求和理由;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六条 人民法院收到申请书,经审查,符合本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的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受理;不符合本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的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在七日内通知申请人,同时说明不受理的理由。
第七条 人民法院审查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申请,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第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对于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是否生效不能确定的,应告知申请人提交作出判决的法院出具的证明文件。
第九条 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民事判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不予认可:
(一)申请认可的民事判决的效力未确定的;
(二)申请认可的民事判决,是在被告缺席又未经合法传唤或者在被告无诉讼行为能力又未得到适当代理的情况下作出的;
(三)案件系人民法院专属管辖的;
(四)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订有仲裁协议的;
(五)案件系人民法院已作出判决,或者外国、境外地区法院作出判决或境外仲裁机构作出仲裁裁决已为人民法院所承认的;
(六)申请认可的民事判决具有违反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形的。
第十条 人民法院审查申请后,对于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不具有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的,裁定认可其效力。
第十一条 申请人委托他人代理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并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的授权委托书。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申请后,对当事人就同一案件事实起诉的,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 案件虽经台湾地区有关法院判决,但当事人未申请认可,而是就同一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受理认可申请后,作出裁定前,申请人要求撤回申请的,应当允许。
第十五条 对人民法院不予认可的民事判决,申请人不得再提出申请,但可以就同一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前,一方当事人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就同一案件事实作出的判决的,应当中止诉讼,对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对符合认可条件的申请,予以认可,并终结诉讼;对不符合认可条件的,则恢复诉讼。
第十七条 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应当在该判决发生效力后一年内提出。
第十八条 被认可的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需要执行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九条 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裁定和台湾地区仲裁机构裁决的,适用本规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金融债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金融债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赣市府发[2005]2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赣州市金融债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市政府原则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五年四月二十日


赣州市金融债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金融债权管理,按照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十大体系”建设的要求,为实现金融债权管理机制对接,打造“诚信赣州”,推进赣州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联席会议宗旨是促进辖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的工作联系,及时沟通有关金融债权管理情况,形成金融债权管理合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权行为。
第三条 金融债权管理联席会议依据属地原则,由赣州市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各县(市、区)由所在政府牵头组织。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 成立赣州市金融债权管理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和市金融办、市人民银行和市银监分局的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国资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农发行、各商业银行机构、驻市主要保险机构和驻市主要证券机构的负责人为成员。
第五条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其行长为办公室主任,由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科、市银监分局监管科、市农发行资产保全部门、各商业银行机构资产保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 各县(市、区)可参照市级做法,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牵头组织成立相应的金融债权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必要的制度。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依法维护辖内金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出台有关信用环境建设和打击逃废金融债权行为的措施和规范性文件,严防金融资产流失。
2、领导、协调辖内的金融债权管理工作。
3、组织对金融债权(债务)的界定工作。
4、统一领导辖内信用县(市、区)及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5、建设金融生态安全区的其它事项。
第八条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各市级金融机构每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赣州市金融债权管理报表》、《信用环境建设效果统计表》及相关分析资料。
2、各市级金融机构每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本单位金融债权管理、信贷客户逃废金融债权、信贷资产质量及采取的维权措施等情况。
3、各市级金融机构每半年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本单位贯彻落实市金融债权管理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决议、决定的情况。
4、领导小组办公室需要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提供数据、资料,办理相关事项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给予积极配合支持。
第九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1、负责向领导小组报告金融债权管理情况;
2、组织筹办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并按会议形成的决议,及时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信息,构筑创优金融信用环境、打击逃废金融债权行为的平台。
3、督促有关文件和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及时组织各相关金融机构对金融债权(债务)的落实、转移和清偿等工作。
4、分析市金融债权变动趋势,研究拟采取创优信用环境、打击逃废金融债权行为的措施,形成书面报告后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审定。
5、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十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单位主要职责:
1、按本办法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召开联席会议。
2、负责市金融债权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3、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上负责传达人民银行、银监上级部门和市金融债权管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有关金融债权管理的文件精神,并通报破产企业破产清算情况。
4、负责起草《赣州市金融债权变动趋势分析报告》,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联席会议报告。
第四章 联席会议
第十一条 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由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
第十二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联席会议每季召开一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召开。
第十三条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需提交联席会议研究的议题或事项,必须以书面的形式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属于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研究的议题或事项,由领导小组组长审定后,提交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研究;属于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联席会议研究的议题或事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审定后,提交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联席会议研究。
第十四条 联席会议的主要内容:
1、学习贯彻国家有关信贷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有关维护金融债权的措施和办法。
2、通报辖内金融债权管理工作情况,交流金融债权管理经验。
3、研究各成员单位提交的议题或事项。
4、认定“逃废金融债权企业、个人或单位”名单,确定“不守信用企业和不守信用县(市、区)” 名单。
5、研究对逃废、悬空金融债权企业、个人或单位需要采取的制裁措施和办法。
6、制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7、授权审议辖内各县(市、区)金融债权领导小组报来拟出台的有关维护金融债权的措施和办法。
8、审议辖内各县(市、区)金融债权领导小组报来拟出台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
9、其它需联席会议议决的事项。
第十五条 金融债权联席会议形成的措施、办法和决议以会议纪要或文件的形式下发各成员单位组织贯彻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落实工作。
第五章 报告制度
第十六条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不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各种引起金融资产质量恶化的突发性事件的动态信息,分析造成不良金融资产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及评估已采取措施的效果等情况。
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金融债权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应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本辖区内金融资产质量分析报告;次年元月20日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并不定期书面报告本辖区内各种引起金融资产质量恶化的突发性事件的动态信息,分析造成不良金融资产大幅度上升的根源及评估已采取措施的效果等情况。
第十八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向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报告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制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重大修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审议通过。
第二十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行。

四川省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暂行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暂行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保障国家权益,维护人民利益,特制定办法。
第二条 凡关系国家建设的重点产品,有关人民安全和健康的产品,荣获国家和省质量奖的产品,人民关心的日用产品以及某些进口产品,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省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持有省或市、地、州标准部门确认的检验机构或其他法定检验机构发放的合格证,才能投放市场。购销单位应加强产品收购中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没有合格证的产品不得收购经销。
第四条 从外地调入我省的商品,凡持有当地标准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或其他法定检验机构鉴定资料的,我省原则上不再检验,但必要时亦可抽验;没有上述鉴定资料的,进货单位应向本地标准部门或其他法定检验机构报验,经抽样检验合格后,才能在市场销售。
第五条 商品抽验由县以上标准部门负责,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县以上标准部门的检验机构或委托的检验机构承担商品抽样和检验工作,可凭县以上标准部门统一印发的抽样联单,到各商业性库、场、店、摊抽样,受检单位不得拒绝。检验剩余的样品,保留期满后,由受检单位处理
;检验结果,分送当地标准部门和受检单位。
第六条 样品费和检验费的交付:本省企业生产的产品,未经商业渠道销售(含企业自销)的,由生产企业支付;经商业部门收购的,由商业部门支付;外地调入省内市场商品,由购入商品单位支付。
第七条 凡投放市场经检验不合格,属于省内企业生产的产品,由各级标准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和对企业进行批评教育,通报批评,限期整顿,停产整顿;属于省外调入商品,应停止继续进货。检验后的不合格商品,凡对人体有害,危及 安全,或者与国家能源等经济政策严重相违背?
模坏迷谑谐∠刍虮湎喑鍪郏黄渌杏惺褂眉壑档模山导鄞恚氡昝髌分剩蛘哂煞掀坊厥詹棵磐骋皇展捍怼?
第八条 对不按标准生产和收购经销的单位和个人,视其商品的价值、数量和危害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处以罚款:
1.日用轻工产品类,造成轻微危害后果的,罚款五十元至一千元;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罚款一千元至二千元。
2.食品类,凡质量不合标准,造成轻微危害后果的,罚款二十元至三百元;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罚款三百元至一千元。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按该法及有关规定处理。
3.家用电子、机电产品类,造成轻微危害后果的,罚款一百元至一千元;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罚款一千元至三千元。
4.建材、消防器材、计量器具类,造成轻微危害后果的,罚款三百元至二千元;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罚款二千元至五千元。
5.其它类产品可比照以上各款规定处理。
第九条 由于用户对质量问题反映强烈,或有弄虚作假、混等混级、等外冒充合格品的,可进行突击抽检。确系弄虚作假者,应比照第七条、第八条的罚则从重处理,并视情节轻重,追究主要责任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十条 在处以罚款时,由当地标准部门开具罚款通知单通知被罚单位。被罚单位如有不服,可在接到通知单后一月之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限期内无正当理由拒不交纳罚款,由当地标准部门通知银行扣款。各地标准部门所收取的罚款,按财政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被罚款单位交付的罚款,只能从利润留成或税后留利中支付,不准摊入成本或列入营业外支出。
第十二条 以下违法行为之一,除赔偿经济损失和受行政处分外,如触犯刑法,还应由司法机关追究直接责任者或责任单位行政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1.有计划地粗制滥造、以假冒真、以劣充优,造成国家经济重大损失或用户人身伤亡的;
2.制造和经销伪劣药品、医疗器械,造成用户人身伤亡的;
3.擅自生产、销售不合标准的锅炉、液化气罐及其他压力容器,造成用户机毁人亡事故的;
4.生产和经销污染、有毒有害食品,造成食物中毒致伤、致残,致死的;
5.内外勾结,经销国外伪、劣产品或成批验收不合格商品,欺骗国家和用户的。
第十三条 质量监督和检验人员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检验数据必须准确,处理必须公正。对工作有显著成绩者,应予表扬、奖励;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失者,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标准计量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1984年8月3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